Yi Zhang Ping Fliegen Hoffnung
□ 撰文/山澤林 □ 攝影/於風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
有些人,讓人會相信“愛最大”這件事真的存在。一個固執而熱情的金牛座女人,隻身跨越海峽,給無數人帶去光與希望。來自臺灣的張平宜,前《中國時報》資深記者,因緣際遇走進涼山彝族自治州,投身麻風康復村的教育事業,從此與那裡有了剪不斷的聯繫。
張平宜與大營盤的孩子們
張平宜在大涼山
“生命的奇幻漂流”
生命的一大魅力,在於它的未知性。或許18年前,張平宜怎麼也不會想到,她與四川大涼山竟有如此淵源。“初次跟涼山彝族的接觸就是在麻風村,就是那種內心迸發出來的神秘召喚,要我走進涼山,擁抱一群被麻風烙印的小孩。”張平宜說自己是一個母親,“看到麻風村的那些孩子,我無法掉頭離去。”當年,張平宜來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縣大營盤村採訪,當地一所為麻瘋病人子女建立的特殊學校讓她心潮難平。她決定擴建大營盤小學,發展教育。
回到臺灣後,張平宜寫文章募款,到處演講、賣書,努力說服資助者。帶著這樣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善款,帶著兩岸同胞的愛心力量,她重新回到了大營盤村,當上了新教學樓的“監工”。2002年,正如張平宜承諾的那樣,嶄新的教室在大營盤落地生根,她挨家挨戶上門說服孩子回到學校……
2003年起至今,她辭去高薪工作,開辦“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”,致力於大營盤麻風病人的子女教育,這成為她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件事。
讓被忽視的孩子融入社會,張平宜付出的艱辛努力不是幾句簡短的語言就能講述。“蜀道難,蜀道難,臺灣娘子上涼山。跨越海峽,跨越偏見,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,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。她看起來無比堅強,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。”央視“2011感動中國人物”頒獎曾這樣形容她。推選委員彭長城說:“為了一個底層群體的生活和尊嚴,為了打破這個群體的宿命,她勇敢地去挑戰去行動。她對人性的關懷和尊重,已到了捍衛的程度。”
對那些受幫助的孩子們來說,張平宜就像是一道光和一個奇跡。“讓他們被看見,或許是我做這件事最大的意義。”
大營盤第一屆小學畢業生
大營盤孩子們的體育課
2018大營盤新貌
甜蜜的果實
一直生活在大營盤村的孩子們總有一天也要離開學校、走入社會,怎麼能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中並展現自己的價值?隨著孩子們的成長,需要做的事情也一步步深入下去。2012 年,張平宜帶著幾十個孩子來到弟弟在青島開設的工廠,一邊練習一技之長,一邊讓孩子們繼續學習。張平宜告訴記者,“在涼山十八年,不管是去扶貧還是讓孩子們上學,她最終都是希望孩子們未來有一個好的方式立足。”
在即墨區青島環洋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的工廠內,有一棟標有“希望之翼”標識的特色樓。那是張平宜2013年創辦的青島職訓中心,它是青島希望之翼服務協會的載體,旨在為大營盤學校的孩子們提供職業培訓。在那裡,從來不會做生意的張平宜學習創業,她從製造運動器材入手,設計、製造專業產品。2016年,又開始嘗試相對容易上手的烘焙,帶領孩子們跟隨臺灣請來的烘培大師學藝,出品極具臺灣特色的糕點,2018年10月份第一家希望之翼實習門店在即墨開業。
張平宜介紹說,“思樂瑪塔”是他們的甜點品牌,這是彝語發音,意思是“神仙糖果”,連天神都著迷的滋味。來自彝族的那群孩子們,在他們“張阿姨”的帶領下,將這些事情都做得有聲有色,前後大概有八十幾位從青島職訓中心畢業,他們大多都掌握了自己的技藝,享受著生活的甜蜜。
無論做什麼事情,優雅的人永遠都不會被生活耗盡美好。即便事情繁雜忙碌、遠離奢華喧囂,張平宜依然享受著藝術的快樂。她常常帶領孩子們用鐵藝創新,就地取材做手工,用油漆作畫,將黯淡廠房的灰色外牆上佈滿彩繪,把“青島希望之翼培訓中心”佈置得溫馨而文藝。張平宜特別強調:“青島當地台辦給予我們很多支持,節日時還邀請孩子們一起聯歡,將日子過成詩,生活的樂趣溢滿整個職訓中心。”
百味人間遍嘗,萬千姿態都願欣賞。心中有愛的人,可以跨越一切遙遠的距離,披荊斬棘又柔情溫暖,張平宜,就是這樣的人!

美術繪畫教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