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播貢獻獎得主張平宜 教育打造痲瘋村的希望之翼
2017/12/12
【人間社記者 唐福良 高雄大樹報導】 2017-12-12
  • 圖說:心保和尚頒贈貢獻獎予張平宜。 人間社記者莊美昭攝

  • 圖說:大營盤村學校是全中國唯一蓋在痲瘋村的九年一貫制學校。 圖/張維庭提供

  • 圖說:17年前的大營盤。 圖/張維庭提供

PreviousNext
 
2017年第九屆「星雲真善美傳播獎─傳播貢獻獎」得主之一的張平宜,現任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執行長。從1987年進入《中國時報》後,開始關注社會弱勢與邊緣族群的專題報導。2000年迄今投入中國偏鄉痲瘋村教育改善,以改變四川涼山痲瘋村孩子們的一生;並撰寫《悲歡樂生》紀錄台灣樂生療養院歷史。2011年獲得中華女性公益獎、中國大陸「感動中國人物獎」,她敏銳的洞察力、深入報導社會議題的勇氣和堅持,為傳播媒體工作者的典範。12月10日在佛陀紀念館大覺堂獲贈「傳播貢獻獎」,並進行專題演講,分享17年兩岸公益歲月的點滴心情。

張平宜第一次碰觸痲瘋病議題,是在她第二胎懷孕9個月時,應邀到台灣專門收容痲瘋病患的「樂生療養院」新聞專題報導,當時的她無法想像是什麼樣的地方,把一個10幾歲的孩子送進去後,就再也出不來,只能在那裡長大、結婚、生子,生了孩子後不能扶養,必需馬上送走,然後在裡面繼續老去、死亡、焚化,最後只留下一張五官變形的遺照。那次震撼的經驗讓她燃起新聞記者的好奇心,想看看在中國痲瘋病患者的處境。

生產後3個月,張平宜遠赴大陸,在12天內走訪四川、雲南省內數個交通幾乎難以到達的痲瘋村,當時位處窮山惡水的痲瘋村如同隱形一般,被世人遺忘,不僅無水無電、衛生條件極差,甚至還是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。更令她心痛且不忍的是,不同於樂生療養院是看著老者凋零的悲哀,在痲瘋村裡還有一群孩子,因為是痲瘋病患的第二代,雖然身體健康,卻只因為誕生在痲瘋村,就如同隱形人一樣,沒有身分、沒有補助,被視為不可碰觸者,長期遭受社會的歧視,還沒長大就沒有童年,更遑論上學。身為一個母親的天性讓張平宜化不忍為力量,發下宏願,要讓痲瘋村的孩子回歸社會,過正常人的生活。

「孩子空洞而毫無希望的眼神讓我心痛,經過思考,唯一讓孩子回到社會的方式就是給予文明、力量,而一切只有靠『教育』,有公平競爭的機會」,一個單純的起心動念「讓孩子們有書讀」,促使她在痲瘋村籌建學校與興辦教育的艱難道路,因為「缺水、缺電、缺老師、缺校舍、缺學生……」,她不但得面對物質上的種種匱乏,更必須打破外界對痲瘋病的刻板印象。

擔任記者時,對各種社會弱勢及邊緣族群的處境都很有興趣的張平宜,曾報導過精神病人、愛滋病患、無國籍難民等等,透過報導想要幫助他們,但這份無法解釋的緣分居然落在千里之外的四川涼山。「事情遇到了就去解決,不一定要找一個解釋,也找不到解釋。」她形容這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召喚吧!

如何堅持這段艱辛漫長的公益歲月?張平宜非常感謝12年新聞記者的歷練:「如果我不是個曾經與新聞鏖戰過的人,可能做不到今日的堅持。記者的工作讓我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角落,讓我能走進痲瘋村看見這群一般人看不見的小孩;讓我知道必須善用輿論的力量,才能爭取政府關愛的眼神及政策;也讓我在遭遇挫折時,能夠堅守正義防線,突破重圍。」她又說:若沒有之前中國時報記者的歷練,可能沒有勇氣、智慧及韌性,從一個報導者轉型為行動者,進而改變涼山州17個縣市、19個痲瘋村幽靈的命運,並幫助這群孩子拿到身分證,尊嚴踏上回歸社會的道路。

「傳承與自立自強」是張平宜對於自己及涼山孩子未來的展望,目前在青島已開辦職業訓練中心訓練學生習得一技之長,更創立基金與社會企業,希望每位曾經接受幫助的孩子,在羽翼豐滿後能接下服務的棒子,不但能自立自強更能回饋社會,她幽默的表示:「希望我有朝一日下了涼山,能夠安心的不再上涼山。」

「人生是在生命長河中,進行一趟奇幻的旅程,我沒有像哥倫布一樣發現新大陸,只是在社會黑暗角落發現一群隱形人。」張平宜提及,和他們都看著同樣的月亮,都是真實存在,卻宛如不同世界。她希望成為一道橋梁,讓這二個世間有些溫暖的碰觸。10幾年來努力建構互動橋梁的她,無懼未來的各種挑戰,「因為心甘情願所以走得長遠,我相信愛是一種普世的價值,是一種文明力量的展現,並非特別勇敢,而是相信世間有愛,所以無懼。」 

獲傳播貢獻獎殊榮的張平宜謙虛表示,這份崇高的榮譽是一份鼓勵,也是壓力,更是驅使她繼續前行的動力,17年來一直身在服務第一線,感謝中華希望之翼服務會全體工作人員、長期默默陪伴成長的捐款者、與親赴痲瘋村服務的兩岸義工。而家人的諒解與成全,接受聚少離多的辛苦與奔波,幾乎是將她「無償捐出」,更是她最堅強的精神後盾。而對於媒體同業,她也期許「要善用媒體傳播的正能量,用公正、客觀的角度去報導每一則新聞,不誇大、不煽情,因為身為記者,能把一件事件記錄並報導出來是一件神聖的事情。」